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

條目建設的比喻

  我很習慣地作以下的一個聯想:先把一部網上百科全書視作一個有待開發的城市,「條目空間」是城市內的地皮,條目的內容是城市內的建築物,超連結就是城市內的運輸帶......其實,這是我對網上百科全書的一個比喻,因為百科工程好像建設城市般,要解決的問題有如沙石的多。

  在我早期參與維基百科時,其實真的可以用「荒蕪」來形容,當時的條目數字約數萬個,大概是現在條目總數的十分之一,一些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地方、建築物和人物等,在維基內根本是未有開設條目。這便好像一塊有待開發的土地,正等待我在該土地上「建小屋」(即加上文字內容及成為小條目),使有關「土地」不致丟空,沒有任何內容及出現「紅字」。

  不過,由於後來參與Wiki的人多了,條目內容的素質要求也高了,這些在Wiki發展早期的小屋,便明顯不符後來發展的需要,於是大家又把這些條目重寫,就像把小屋重建成洋房般。可是,這個「百科城市」的發展實在是太快,條目內容的高速發展,便像不斷增高的大廈般,地基早已不騰負荷,內裡的秩序雜亂無章,好像危樓一樣,有待進行清理。

  後來,有人看見這情況,又把這危樓進行改造。先併合附近的土地,然後把這「危樓」太高的部份拆去。然後再興建新樓房,使「條目」的環境變得更和諧。最後,加上「條目分類」這圍欄,便成了一個適宜「居住」和「生活」的建築群。當然,如果能夠選上「特色條目」或是「特色列表」,當然便是錦上添花。

  我把「寫Wiki」比喻成「建樓房」,就是因為「寫Wiki」所需下的功夫,便好像「建樓房」的過程相似。從建築上的「畫則、落混凝土、鋪線」,就好像「寫Wiki」的「規劃及資料搜集、寫作、加超連結和條目分類」一樣,所以我覺得,「寫Wiki」其實也可算是一問學問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